
1941年,邓小平的妻子卓琳在太行山生下了他们的第一个孩子——一个非常可爱的女孩,取名“邓林”。那时邓小平37岁线下股票配资,卓琳25岁。邓林出生仅七天,便遭遇了日军的大扫荡。由于形势紧急,邓小平夫妇必须带领部队撤退,无法带着邓林,只好把她寄养在一个铁匠家里。由于营养不良和疾病,邓林小时候身体很虚弱,还曾患过十二指肠溃疡。每当看到其他孩子开心地跑去玩耍时,她只能孤单地坐在家中。
1943年,邓小平回到延安,卓琳终于把邓林接了回去。此时,邓林已经因为营养不足,瘦弱得连赶苍蝇的力气都没有。更令卓琳难过的是,女儿完全不认她这个亲妈,只是眼泪汪汪地望着曾经照顾她的干妈。
邓林来到延安后,由于父母忙于工作,她被送进了延安保育院,直到1945年才回到父母身边。这时,她已经有了弟弟邓朴方和妹妹邓楠。1952年,邓小平因工作调动来到北京,邓林也随之进入了北京的八一小学。
邓林从小就有着很强的绘画天赋,尤其在战乱年代,她经常在黄沙土上用小树枝画画,无论是小人儿、小鸟还是小草,都成了她的绘画题材。上小学后,卓琳每周会给邓林几毛钱的零花钱,邓林将这些钱全部用来买剪纸和书签,尤其喜欢那些印有齐白石画作的小画片。
展开剩余74%1959年,邓林向母亲请求学习绘画,经过卓琳的同意,邓林拜著名画家汪慎生为师,专攻小写意。1962年,邓林高中毕业后,由于基础稍弱,未能考上中央美术学院,只能以旁听生的身份进入学院学习。尽管如此,旁听生和正式生在待遇上并无太大区别,唯一的不同是没有毕业分配和需缴学费。她在中央美术学院学习期间,曾师从李苦禅、田世光等名师,潜心学习绘画,时刻汲取艺术的养分。
然而,1966年文化大革命的爆发,让邓林的艺术梦想破灭。1966年10月19日,邓小平回家后召开家庭会议,对几个孩子说:“我有几个可能,一个是被彻底打倒,你们可以声明与我断绝父子关系,若我有经济能力,仍可帮助你们;另一个是半打倒,是内部矛盾,我们依旧是父子关系;还有一个是打倒,过段时间再出来。”会议结束后,邓小平的五个孩子都搬出了中南海,住到了宣武门外的两间屋子里。奶奶和弟弟邓朴方、邓质方住一间,邓林、邓楠和邓榕三姐妹住另一间。每人每月生活费仅25元,而奶奶只有20元。尽管经济拮据,但邓家子女团结一致,共同度过了最艰难的岁月,甚至还攒下了1000多元。
1969年,中央文艺院校的学生因无法分配工作,被要求到部队锻炼,邓林与同学们一同前往河北宣化,组成了学生连。学生连采取军队管理模式,每个学生都不穿军装,但享有干部待遇,每月发46元工资。在部队的日子里,邓林学会了挑粪插秧,甚至在军队造纸厂操作机器,还学会了在酱油厂酿造酱油。
1973年,邓小平在政治上得到了“解放”,回到了北京。不久后,邓林也被分配到北京画院工作,终于与父母团聚。这时,邓林已经32岁,但仍未结婚,这让邓小平夫妇感到有些着急。其实,邓林早就有了心上人——吴建常,一个来自普通家庭的青年干部。吴建常毕业于湖南衡阳矿业学院,个性朴实、能干。在征得父母同意后,邓林和吴建常迅速结婚。邓林开玩笑说:“我和妹妹们不一样,她们一定要找干部子弟,而我并不想。”
结婚后,邓林专注于大写意花鸟画,特别是梅花。许多画家认为梅花题材已经达到艺术的极致,但邓林并不惧怕挑战,依旧一如既往地画梅花。她认为梅花的品格与她的内心世界不谋而合。邓林曾说:“梅花是我的性格,是对象的内涵,使我喜欢画梅花。”
邓林不仅擅长绘画,还有着摄影的爱好。每当全家出游时,摄影的任务几乎都交给了她,而她也以此为荣,成为家中的“摄影冠军”。
邓小平一家都是共产党员,唯独邓林不是。她始终保持着自尊和独立,从不为虚名所动,许多邀约她担任重要职务的人,她都一一拒绝。邓林曾说:“我不是党员,爸爸从来不为此说什么。”
1997年,邓小平去世后,邓林整理了自己为父亲拍摄的1000多幅照片,精心挑选了其中100幅,出版了摄影集《邓小平,女儿心中的父亲》。她在书中的《我爱我的父亲的长序》里,写下了对父亲深切的怀念和感悟,文字真挚,令人动容。邓林曾说:“作为伟人的女儿,随着年岁的增长,我们越发能够领悟到他内心的精神风范。我们知道,最重要的是内心要充实,有自己的信仰和追求。”
发布于:天津市辉煌优配网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